述情障礙先天或後天因素引起 非精神疾病
近期不少韓國劇集的男主角都患有「無感情症」,特徵是外表冷酷、說話單調、沒有情緒,難以感受他人的情感,自己亦不知感情為何物。只有理智沒有感情,到底現實中又有否「無感情症」呢?臨床心理學家及精神科醫生均認同現實中有類似無感情症的人格特質,惟這與亞氏保加症、邊緣人格障礙等不同,而無感情症亦非精神疾病。
述情障礙為人格特質非精神疾病 難辨識情緒訴說感受
臨床心理學家廖嘉敏(Carmen)解釋,現實中「無感情症」屬人格特質,非精神疾病,可稱作述情障礙或情感失語症(Alexithymia)。當事人會較難辨識自己的情緒,在分辨情緒引發的身心反應出現困難,亦難以用言語把自己內心感受告訴他人,「他們並非真的冷酷無情,也有需要與他人建立關係,甚至也意識到自己與他人互動有阻礙,但不太能理解自己在情感表達上的困難。」
述情障礙可由先天及後天因素引起,先天因素包括遺傳、大腦負責識別及處理情感資訊的地方較不活躍、反應較低;而後天因素則與成長相關。Carmen指若小朋友經歷創傷事件但沒處理好,或成長過程中不鼓勵及允許表達情感,例如小朋友聽到「你不要哭、你不可以哭,或你不是哭吧、為何會哭呢?」這些句子,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是否不應該有悲傷情緒及哭泣反應,長期否定情緒讓他們無法學懂如何確認、表達及處理情緒。
情感調節失控 身體反映壓力會多病
Carmen說不少研究發現,部份精神疾病患者或健康出問題的人,如抑鬱症、飲食失調、哮喘、長期痛症,以及消化系統疾病等,也有述情障礙的特質。其中一個說法是,當一個人長期無法連結自己的情感,亦無法辨識、表達當刻的情緒,情感調節功能就會出現困難,壓力容易從身體器官表現出來,「壓力事件或困擾帶來的生理反應,如心跳加速、消化系統不適等,若無法紓緩、排解,長期積壓有機會形成身體機能的問題。」當他們因身體不適或精神疾病求診時,大多發覺他們正遭受明顯的壓力,但往往未能說出自己感受,反以沒事、不知道,或反覆以心口痛、呼吸不暢、腸胃不適及胃痛等生理反應來表達,而過度抑壓情緒有機會出現自殘、酗酒及藥物濫用等。
情境練習寫日記 學習身心如何連結情緒
當述情障礙影響到生活及人際關係,甚至影響心理治療的進程時,就可能須要接受治療。臨床心理學家會教導他們學習覺察自己不同的情緒,以及相關的身體反應,希望令他們把自己的狀態與情緒連結。另外,情境練習、寫日記、多看描寫心理活動的小說及電影亦可讓他們了解情緒,並重新理解過往構成情感抑壓的經歷。
面對有述情障礙的人士,可直接講出他們的感受,例如「我見到你很生氣,氣喘喘的,是否發生甚麼事?」幫助他們說出相關的情緒字眼,並詢問是否正確,將當下的身體反應與情緒串連起來,令他們明白自己的身心反應如何與情緒連結。
身邊人接納最重要 學習配合相處雙方更輕鬆
Carmen認為身邊人的接納十分重要。Carmen指身邊人應多理解,明白當事人非刻意隱瞞自己的情感或製造距離,「如果可以理解這個情況,就不會強迫對方,用自己所期望的方式來表達或回應情感。」
媒體平台:健康蘋台
內容提供:廖嘉敏女士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記者:鍾卓瑜
攝影:伍慶泉、伍永健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