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臨床心理學家 廖嘉敏女士

幻愛現實版│靚女臨床心理學家指現實係會有「移情」 但唔一定係壞事

早前熱爆全城的電影《幻愛》除了帶紅了男主角劉俊謙、女主角蔡思韵和屯門的輕鐵打卡位之外,還成功引起外界對臨床心理學家的關注。觀眾們對電影中精神病病人在治療過程中戀上了心理學家的情節大感驚訝,到底現實中這類的情節會否發生呢?我們找來了從事臨床心理工作已有十多年經驗的臨床心理學家廖嘉敏和我們上演一套《幻愛現實版》!



在探討電影情節的真偽前,首先要理解臨床心理學家最主要的職責。一般廣為人知的工作範圍包括運用一些經過大量科研證實有效的心理治療方法,幫助一些面對情緒或精神困擾的病人、減低他們面對的困擾、改善他們的心理質素。同時,臨床心理學家亦負責一些評估工作,例如智力評估、性格評估、腦功能評估等等。


電影中的男主角幻想自己與女主角拍拖,而被判斷為「情愛妄想」。心理學家廖嘉敏指出,現實中,「情愛妄想」確實存在,是妄想症的其中一種,病人會深深相信幻想對象跟自己談戀愛,但現實並無此事。常見幻想對象包括有明星、名人、醫生、上司等地位較高的人,甚至可以是完全虛構的人物。一旦出現「情愛妄想」,病人會深深相信這位對象的一言一行都是在向自己表達愛意,例如對象身穿衣服的顏色、社交媒體上的一字一句、演唱的歌等等都是對象和自己之間的「secret code」。即使旁人對病人提出對這段關係的質疑,病人仍然繼續深信不疑,甚至會虛構一些二人相處的情節來說服他人。當「情愛妄想」變得嚴重時,病人有機會做出種種滋擾當事人的行為,如瘋狂致電、跟蹤等等。


電影中提及一個概念叫「移情」來解釋男主角為何會戀上女主角。原來「移情作用」在精神分析派系中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最初由弗洛伊德提出。在輔導過程中,病人會將心理學家當作他生命中的重要人物看待,並且將對那人的情感,例如愛慕、憤怒、憎恨轉移到心理學家身上。廖嘉敏直言,心理學家與病人的治療關係其實都是一段人與人之關的關係,所以「移情作用」時有發生。很多時,病人都是不自知、沒意識地出現移情作用。所以作為輔導工作者,廖嘉敏指,他們往往需要很為意這情況的發生,小心觀察病人的情緒反應及心理狀況的變化。「出現『移情』未必一定是壞事,有時更可幫助心理學家理解個案的情感源頭和內心面對的掙扎。」可是,若然移情情況太嚴重,影響到治療關係,就如電影中的情節般,男女主角超出了一般醫生與輔導工作者的關係時,就需要尋求督導的意見,甚至要將個案轉介給另一位輔導工作者跟進。


坊間對心理學家其中一個最深刻的印象,可說是「石修催眠術」的「一滴、兩滴」。原來坊間的臨床心理學家的治療方法都分了不同的派系。廖嘉敏解釋,大眾常見的解夢、催眠這一類治療屬於「精神分析派系」。而較多臨床心理學家採用的是「認知行為治療」,例如以對話、思想調整、行為實驗等治療工具來解決病人的困境。這亦是一個相對有較多實證支持的治療方案。


廖嘉敏指,臨床心理學家和病人的關係並不是「一個去醫、一個被醫」,更貼切的形容是「合作夥伴」。在治療過程中,臨床心理學家會透過對話來引導病人分享自己的想法。當臨床心理學家因應個案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調整、行為實驗方案時,極度需要病人的主動配合。如此緊密的合作模式,才可讓治療事半功倍。

媒體平台:健康蘋台


內容提供:廖嘉敏女士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製作:方嘉

編輯:鄒仲安


798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