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香港人向來喜歡旅行,甚至將旅行當成紓壓良方,以紓緩平日繁忙生活的壓力。不過,在疫情影響下,各地各地鎖國封關,令一眾港人「被困」香港大半年,不少人開始出現負面情緒,甚至會選擇在疫情緩和時候,開啟「報復式消費」行動,以瘋狂購物的方式取代旅行,以紓緩負面情況。高燒邀請了臨床心理學家廖嘉敏,為大家拆解更多有關報復式消費的出現,以及教大家思考如何在「疫境」發挖其他紓壓方法!
無得去旅行對港人影響深遠?
以往不少身邊朋友每數個月便要「返鄉下」,而旅行也被認為是一個不錯的方式去紓緩平日繁忙生活的壓力,單是計劃旅行的過程已帶來期盼和喜悅感。由去年社會動盪至今年疫情起伏,相信讓不少香港人感到持續困擾和無助,好想暫時離開這個地方喘息一下,從而重拾某種自主和掌控感。可惜,事與願違,疫情下令大家在短期內仍未見旅行時間表,的確容易令人覺得抑壓。
不過,好多香港人都是擁有彈性思維的。既然不能遠飛,也就遠行吧,重新發掘了香港不少大自然美景,也推動了度假新常態。
有沒有因此而有報復式消費行為出現?
近來新興一個名詞「報復式消費」,意指瘋狂購物,甚至用比之前更高的金額來釋放抑壓已久的消費意欲。我們有沒有因為疫情緩和而出現這行為呢?這要從多角度考慮,而且也因人而異。
隨著疫情稍為緩和,有些人可能會購買因疫情關係而未能外出購買的物品,並不一定是報復式消費。有人可能於居家抗疫期間轉投網購,未有過度地抑壓消費。也有人因為考慮工作狀況和前景受疫情影響,而不敢亂花費。另外,疫情也促使我們把生活還原,有人會發現簡約生活原來也不錯,某些消費項目原來並非如以往習慣所想的那麼必要。動手去創造新體驗,往往更易帶來滿足感呢。當然,也會有人好想趁疫情緩和外出娛樂消費來減壓,或藉此重拾掌控感和「正常過日子」的安穩感。
有沒有一些可舒緩的方式?
未能去旅行,如何紓緩這被抑壓的需要? 試想一想,旅行也好,行街消費也好,這些行為對我們的重要性是什麼呢?例如,有人旅行是為了身心健康,有人為了尋求自主的空間,也有人可能是為了表達愛惜家人增進感情。然而,當疫情影響未能如常旅行或消費時,這一刻又有沒有可能透過另一些途徑去實踐我們所在乎的?例如,能否跟親人借科技定時見面傾談,關心一下彼此?能否一起在家嘗試些新玩意?能否在做好防疫衛生和保持社交距離下去探索香港的好去處?
如果只著眼於未能回復的常態,內心越發抗拒,越可能更受困擾的思緒影響呢。而我選擇相信,靈活度高的香港人,會繼續發掘更多減壓新招式!
媒體平台:Go Fever 高燒醫療健康資訊
撰文:廖嘉敏女士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臨床心理學家
Comments